文殊 菩提

您好!欢迎来到文殊菩提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法义讨论 > 正文

论楞伽经十二喻之内在关联

发布时间:2017-10-16 | 信息来源:铁铁 | 点击数:4970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2px]
背景色:
  楞伽经中有一个著名的十二喻,从渴鹿阳焰到咒术机发,在魏译和唐译版中除了翻译的文字和译者些许的理解差别外,基本大同小异;在众多的楞伽经诠注本中,对于十二喻本身所表达的意思的确认,也基本趋于一致。本文所引的十二喻经文取自刘宋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

  相关注解参考了电子大正藏收录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汇译、楞伽经通义、楞伽经集注、观楞伽经记、楞伽经义疏、楞伽经宗通、楞伽经合辙、楞伽经参订疏、楞伽经心印;当代大德的注解本中着重参考了成观法师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及慧律法师的楞伽经讲解视频。

  总体而言这十二个譬喻全部是针对“离四句绝百非”的;四句分别,通常的解释为第一句有门也,第二句,空门也,第三句,亦有亦空门也,第四句,非有非空门也。百非是指由此四句而衍生出的各种过罪者。[参见丁福保佛学词典]。离四句绝百非、离三自性、离名言、离三身佛、离圣智、离涅槃、离成住坏空四相、离我法执、离离不仅是此十二喻的主旨,实为整个楞伽经的宏旨;离四句绝百非之后并没有建立所谓的“中道”;离遍计依他二性后,也未建立所谓圆成实性;因为离遍计依他二性当下即是圆成实性;不立一法是为“建立”。然而在胜义谛的角度亦无四句可离,亦无百非可绝;所以为“离离”。

  在楞伽经古今众多注解本中,基本都侧重于喻文本身含义的发掘;对于十二喻之间的关联,除了古今一致认可的前七喻与后五喻的分判以外,几乎鲜有涉猎。单独看这十二个比喻,也确实很难看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亦即菩萨当“离四句绝百非”;但作为最上乘的大乘经典,为了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此重复十二遍是断然没有可能的;以笔者陋见,每喻则必有所指有所别,才符合圣教量世之最尊的地位。

  笔者尝试从以下七个角度来揭示这十二喻背后潜在的关联;其中凡夫外道及附佛外道,是从“能执”的角度来区分;十二入是从能所合并的角度,余法皆是从所执法的角度来定义。

  外道及附佛外道:依据成观法师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第491页,一到七喻为破佛法外外道所执;八到十二喻则为破附佛外道及错解佛法成外道。众多古德的诠注也做如是分类。

  我执法执:参见佛光大词典,妄执具有主宰作用之实体个我之存在,而产生“我”与“我所”等之妄想分别,即称我执。将所有存在(法)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之物,称为法执;[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七上)]:“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

  分别俱生:参见成唯识论,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分别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假法实法:依据唯识宗义,有种子生起之法称为实法如青黄白等;反之没有种子生起的法即为假法,如龟毛兔角等。

  依他遍计:依照显扬圣教论:一、遍计自性,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二、依他自性,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三、圆成自性,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五阴身内外:不知自心现量,于阴身内见有外法,计内外性;于同相起一见,于别相起异见,依此两间而起俱见,离此两间起不俱见;有无常无常皆若是也。 [0370a20]

  十二入:参见三藏法数;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首先我们先正确理解一下十二喻本身所表达的寓意,然后我们再试图找到相互之间的关联;以下所有黑体经文部分全部引自电子大正藏,参见[0491a05]。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譬喻1:渴鹿阳炎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炎,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初羣鹿逐焰譬,譬三毒取境而起邪计也。[0531a20]

  譬喻2:乾达婆城

  如乾达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着想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二计着乾城譬,譬妄习取不实境也,海气所现,不可登临;故非有城,令起城想,故非无城。[0531b02]。乾达婆,此云寻香,乃帝释乐神彼于空中现有城郭,如蜃楼相似;其实空中无城,愚夫妄作城想,如色界本无色相,而妄见有色界者,皆由愚痴无始习气计着执为实有,于无色处建立四句,不知自心现量本无色相故,于非可乐处妄生贪着。[0849b17]

  譬喻3:梦中景象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为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量,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三追忆梦境譬,譬不达,依正皆唯心也。[0531b10]

  譬喻4:画中景象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四画像有无譬,譬断常邪见也;正法念处经具明心为画师,画作六道种种五阴;是六道皆如画像,本无实法。而彼反计为有高下,起四句执。至于出世圣人,不复画作六道五阴,乃离有无无生之论,而彼不能见故,反说为无;夫说六道实有,如计划像高下,堕建立常见也;说出世无生为无,如不见画,并说画师纸笔胶色皆无,堕诽谤断见也[0531b18]。

  譬喻5:翳目垂发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悕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此喻释上自坏坏他义也;谓彼外道自恃邪见,转教他人同己。正如翳目自见空中毛轮,返责他人不同己见也;然空中毛轮,唯病目者见,好眼不见;以况一异有无四句。但邪见所执,正见则离。且彼外道犹然坚执,自是非他,诽谤正法,展转教人。所谓从本以来,成事相承,熏习成化,自陷陷他,为法大害。所以切诫行人当速远离,意谓不但不亲其人,抑且不可作实有四句见;故以垂发比之[0374a14]。

  譬喻6:火轮非轮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悕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此喻二乘无生死处执有生死也,首楞严经云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轮,未有休息;不知火轮本非实事,由彼定眼能回转火;而愚夫以为实有轮想。喻三界中本无流转,愚夫于无流转处,见有流转,妄生四见,非有智者;以智者知是火轮即无流转故也[0850a18]。

  譬喻7:水泡摩尼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此喻二乘非涅盘处计涅盘也;水泡有似摩尼而小儿作真摩尼想,而此水泡虽非真摩尼亦非非摩尼,以小儿取着则以为真智者不取;则知非真外道二乘妄取似涅盘为真,正如小儿妄取水泡为真摩尼也;由彼妄习所熏,于无涅盘处说有涅盘生起,以彼转六识缘有者为寂灭,而不知非真寂灭也;彼以未来境界诸根休息作涅盘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故也[0850b03]。

  以上七喻和以下五喻的区别,古今大德的科判基本一致。

  有认为前七喻是凡夫外道所执的妄见,后五喻是佛门内附佛外道或者错解佛法而成外道之佛弟子所执的错误见解。也有古德认为前七喻主要破除外道执持识外或识内有真实常恒不变异之法;后五喻主要破除内门佛子不善分别万法唯是自心所现而导致的过咎。

  初有七譬,譬凡外妄计竟;二有五譬,譬依佛法起计。又二,初正显俗谛是随情说。二以五譬,譬其非实;初又二,初斥世间因明不应摄取,二显随情俗谛是化佛说[0531c24]。

  前七喻奉劝学人离外道见,后五喻奉劝学人离二乘见;具体疏文为:非独离外道见,亦离二乘执阴界入自其相见,令诸菩萨及诸众生速证如来无上种智[0245c23]。

  前七喻,喻境界本无,愚者妄生分别;显妄想非有,以明本无四句可离;后五喻,喻佛说法应机施设,本为破着,如以楔出楔,元无实法与人[0373a16]。

  笔者以为,前七喻虽然都是针对凡夫外道,执妄为真,执空为有,或执四句;但在程度上却有着明显的层层递进关系。

  在第一喻渴鹿阳炎中,凡夫的三毒,或者说动物的本能会驱使我们执妄为真;按照有情本有的业力展开一期一期的生命,这是所有的有情最基本、最原始的驱动力;是所有的凡夫外道都会去执着的,最为粗重,最为明显,最为广泛,也最容易对治。

  第二喻,乾达婆城,首先需要特殊的因缘才能成就海市蜃楼,其次并非所有的凡夫外道都会执持海市蜃楼为实有。

  第三喻,梦中景象;对于修行人而言,清醒时要持戒清净,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在梦中也要能做到持戒清净;所以对梦中景象的执妄为真,是更深入,更加细微,更加难对治的。

  第四喻,画中景象;将画中景象执为实有的人并不多见,所谓画饼不能充饥;哪怕是凡夫外道也大多不会去执着的;但并不排除一个心无旁骛的画家会起这样的执着;因而第四喻,是针对已经有一定定力的修行人而起的更加深入,更加细微的俱生所执。

  第五喻,翳目垂发;翳目比喻非常微细的俱生所知和烦恼障,二障在障修行的同时,被障者却一无所知,完全认为自己没有被遮障,并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见是正确的;此障比前障更加微细,更加深入,更难对治。

  第六喻,火轮非轮;比喻凡夫外道对于三有成住异灭的执着;须知三界本无生,于无生处立生灭,在这个层次的执着,仅限于已经具备相当程度的修行人。

  第七喻,水泡摩尼;于非涅盘处计涅盘,不不究竟处计究竟;执着的对象已经由凡夫、外道,进一步扩展到二乘人了,进而对接后五喻了。

  以上七喻,展现了明显的层层递进关系;从不同的深度和微细难断的程度诠释了凡夫外道对实我实法的执着。

  下面五喻,虽无明显的层次递进关系,但却从五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二乘人对我法二障的执着。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应于彼作性非性想。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想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大慧!若说彼性自性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又诸言说,悉由愚夫悕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疏曰,三种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五分论者,宗因喻合结也;宗因喻,亦名三支比量,合结不过成之而已;然三量五分,本是佛说,而魏译直云外道建立;宋唐二译,虽不直云外道,观其文意,亦是有性妄想计着之由;当知法无邪正,邪正在人;佛本以三量五分破有、无执,若依之更执有、无;则佛法亦成外道也。离二自性事者,远离徧计及依他执,即圆成实之体性也。此圆成实,性离有、无,非能所取;若执有、无,便成能所;则有法相及我相矣[0532a13]。

  唐云,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0532a23]。

  由上述疏文及唐译的最后一段经文可见,三量、五分、三自性都是佛言,都是圣教量;但若是行人心执,则圣教量就会被曲解为非量。佛音佛言都是佛智的清净等流;但以凡夫染污的心或者行人不究竟之心取佛言说之意时,凡外邪小所体解的佛法,必然是有污有垢而不究竟的;从而导致附佛外道,或者错解佛法为外道的过失。此外,关于一切诸法的自相共相,都是化佛所说,非法佛所说;法佛离言;化佛说法必然观机应缘,恰如楞严经所言“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行人若执持言说必然曲解佛意而成外道。

  譬喻8:水中影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记曰,此下五喻,以显本无圣智可得也;此喻佛现身如水中影,水喻众生心;树喻佛法身,菩提身,愿身;良以法身非身,乘愿力现。故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言其所现;原是众生本有法身自心现量,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但是一心;故影树俱非。外道不达唯心所现,故妄执一异等见[0375b15]。

  或有古德从见、相二分的角度来解释也是蛮好的。

  此喻不善分别自心现,妄计实有相见二分也;水喻藏识,树、影喻见相二分;彼实不作是相是见,由彼外道为见习所熏,不知见、相二分从自心现;如蜗牛两角,出则成双,合则为一;本非实有,而妄立四句;应立量云:见相是有法自心现宗,因云二俱无性,故同喻如水中树影[0851a04]。

  譬喻9:镜中像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此喻二乘不了自心,妄计心外实有五尘也;明镜随缘现像,喻前五识随缘而现五尘,是现量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故不计度非像是像;但是见其是像不作像想,故曰譬如明镜现诸色像,现识现处亦复如是;由彼外道不知此像从自心现,依于此像而起有、无、诸徧计执;应立量云,五尘是有法,自心现宗因,云随缘显现故,喻如镜现像[0851a14]。

  譬喻10:水风合声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此喻佛说法,乃缘击而发,如风水和合而后有声;故一切声教本无实法;愚者妄以为实 [0375c05]。诸法如响,缘生无实,非有非无,不应计着;计着则成外道也[0532c04]。

  二乘不达声从四因八缘而出,妄执名句文身为实有也;水喻诸识,风喻八缘;由内以眼等诸识为因,外以齿等八种为缘而生种种言说;不知但有语言都无实义,而二乘外道寻行数墨,逐响寻声,执声明而立论,执音声为教体;而计有计无,非恶见而何?应立量云言语是有法不实,是宗;因云因缘和合而生,故喻如风水声[0851a23]。

  譬喻11:热炎川流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炎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炎波浪。

  大地无草木处,喻真如非相处;热焰等,喻阴界入法;谓此外道,由无始虗伪习气所熏,妄依生住灭相一异等,乃缘圣智事门;亦复如彼一异等见;故云亦复如彼热焰波浪[0026a24]。

  譬喻12:咒术机发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毘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如是外道恶见悕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

  此喻愚夫不了自心,妄执五蕴身心为实我也;喻如幻师以咒术力能使机关木人发动,此岂实堕众生之数哉?由彼幻人咒力依鬼物附合而成动摇,云为俨如人耳;故楞严云:“譬如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凡愚不知,计着实有往来而起种种计着;幻师喻真如,咒力喻藏识,如是五蕴身心皆由真如随缘而成;藏识去后来先为生死根本,而彼外道恶见希望建立种种异因为生死本,非妄而何[0851b24]。

  八到十二五喻虽无展现层次递进的关系,但却从三身佛、四智心品、圣言量、流转真如、俱生我执,五个角度诠释了二乘及地上菩萨可能出现的俱生法我执。

  第八喻,水中影;化佛、法佛都是唯心所现,不可执为常、恒、遍之实有法,当离四句,否则便堕外道见。

  第九喻,境中像;明镜如同佛的大圆镜智,佛无心应物,随缘成事,应机差别,如镜现像。但二乘人不解万法唯心所现,执内执外而背佛道。

  第十喻,水风合声;二乘不解“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执声明而立论,执音声为教体;而计有计无。

  第十一喻,热炎川流;诸法本无生,而愚夫不解,于无生处,安立成住坏空阴界入。

  第十二喻,咒术机发;最深、最细的俱生我执,为金刚喻定所破除后佛道成就。

  总观十二喻,汇总如下表;从五阴身内外,及十二入的角度,没有看出这十二喻之间的明显的关联和内在规律;显示佛陀说法的应机随缘。然而从所针砭的对象是凡夫外道,还是二乘或者附佛,前七喻与后五喻分畔明显;从破我法二执的角度,前十一喻都是破法执,只有第十二喻是破俱生我执;从分别、俱生二障的角度,这十二喻全部为破俱生二执;这和楞伽经的受众主要为十地菩萨或者是地上菩萨的定位完全相契合的;就地上菩萨而言,每一地要破除的二障一粗重,全部都是是俱生;而俱生我执障有故留不断,留惑润生之说;直到金刚喻定一次断尽。针对假法实法、遍计依他而言,前七喻全部是假法遍计所执,后五喻全部是实法依他起性,这也契合了前七喻针对外道,后五喻针对内门的分判。


编号

譬喻

凡外附佛

我执法执

分别俱生

假法实法

依他遍计

五阴身内外

十二入

1

渴鹿阳焰

凡外

法执

俱生

假法

遍计

身外

眼色

2

干达婆城

凡外

法执

俱生

假法

遍计

身外

眼色

3

梦中景象

凡外

法执

俱生

假法

遍计

身内

意法

4

画中景象

凡外

法执

俱生

假法

遍计

身外

眼色

5

翳目垂发

凡外

法执

俱生

假法

遍计

身外

眼色

6

火轮非轮

凡外

法执

俱生

假法

遍计

身外

眼色

7

水泡摩尼

外小

法执

俱生

假法

遍计

身外

眼色

8

水中影

附佛

法执

俱生

实法

依他

身外

眼色

9

镜中像

附佛

法执

俱生

实法

依他

身外

眼色

10

水风合声

附佛

法执

俱生

实法

依他

身外

耳声

11

热炎川流

附佛

法执

俱生

实法

依他

身外

眼色

12

术机发

附佛

我执

俱生

实法

依他

身外

眼色



  以上是长行十二喻所展现的内在关联,这些潜在的关联,在下面的偈颂中同样有所体现。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   垂发热时炎,
 如是观三有,  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  动转迷乱心,
 鹿想谓为水,  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  动转见境界,
 愚夫妄想生,  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  计着摄受性,
 如逆楔出楔,  舍离贪摄受,
 如幻咒机发,  浮云梦电光。
 观是得解脱,  永断三相续,
 于彼无有作,  犹如炎虚空。
 如是知诸法,  则为无所知,
 言教唯假名,  彼亦无有相。
 于彼起妄想,  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  梦乾达婆城。
 火轮热时炎,  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  俱不俱亦然。
 无始过相续,  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众色,  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  如画热时炎,
 种种众色现,  如梦无所有。[0491c12]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梦幻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唐云,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形;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譬如渴鹿想,(唐作热时焰)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唐云,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着)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唐云,无始生死中,执着所缠覆)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唐云,退舍令出离,如因榍出榍)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虗空。(唐云,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唐云,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如画垂发幻,梦乾达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唐云,实无而见有)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焰;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唐云,心识亦如是,普现众色相;如梦空中焰,亦如石女儿) [0533a08]。

  初四句,唐作八句;先颂远离观也;次十句,颂愚夫计着如渴鹿也;次如逆楔等十句,重颂对治观也;次言教第十二句,重颂愚夫计着之非也;后明镜等八句,结显诸法有即非有也[0533b03]。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0491c12]。

  疏曰,唯心所现诸法,故非一;诸法并是唯心,故非异。唯心诸法不相违故,故非亦一亦异;诸法唯心非戏论故,故非非一非异。又诸法唯心,故非有;唯心诸法,故非无。不相违,故非亦有亦无;非戏论,故非非有非无。又念念灭,故非常;念念生,故非无常;不相违,故非亦常亦无常;非戏论,故非非常非无常。不执心外有法,故离建立;不拨唯心诸法,故离诽谤也[0533b10]。

  以上这句经文,便是楞伽经十二喻所表达的核心主旨!


 


                                                     铁铁


                                       2017年10月3日星期二于上海
下一篇:“众生”是检验大乘修行的唯一标准
许愿祈福
线上寺庙进来许个愿吧
辅导答疑
通过QQ咨询佛教的问题
周一至周五10:00至17:00
自我评测
在生命的旅途上,只有先认识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让他们勇敢地去破解生活提出的难题,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展现最好的自己。 通过各种评测试题分析、认识、了解自我,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扬长避短,以快速提升。[开始评测]
心得分享
查看详情
佛乐美图
查看详情
活动查询
查看详情
自我测评
查看详情
关于我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