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 菩提

您好!欢迎来到文殊菩提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法义讨论 > 正文

对于六祖法宝坛经的个人理解

发布时间:2016-09-03 | 信息来源:圣智居士 | 点击数:2892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2px]
背景色:

数年前末学在第一次读诵坛经的时候,感觉坛经像故事一样,挺好“懂”的,读到里面的“打打杀杀”时甚至感叹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随对“六祖法宝坛经”升起轻慢之心,后被印文法师呵止(上海佛学院教授师),虽不敢再轻慢,但始终未能契入。

近半年多年内开始研读慧律上人指授的一些开示盘片,上人在讲解坛经时说过一句话“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经,是坛经!”,听到这句话,我当时是非常震惊的,为什么不是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这些全是“如是我闻”的经典,而“坛经”严格来讲只能归入“论”?

影响一个人有时可能只需要一句话,对我而言这句话就是上人的“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经,是坛经!”

20155月,我因为个人的因缘发愿诵三千部经,其中地藏经一千部,华严经五十部,其它通用经典百部以上(含“六祖法宝坛经”);在诵了113部地藏经之后,我被冥冥中指向读诵“六祖法宝坛经”,因与初愿相违,随在佛前祈愿看是否可更改方向,我佛“默许”后,随开始读诵,其经意之殊胜,每诵一遍均增进一层,十遍之后始得“滋味”,点滴心得记录如下。

为什么坛经享有这么崇高的地位,末学以为,除了汉传佛教因坛经而广传、为诸宗之所共许外,其它附加原因末学总结如下

1.   在众多的圣教经典中,只有坛经旗帜鲜明地点出了“自佛是真佛”的核心趣旨。这一点在世尊的经典中,是很难通过文字来表述的;比如说“真佛就是释迦摩尼佛我的自性真如,不是释迦摩尼佛这个名字或者这个肉身”这么说的话,真的很晦涩,尽管在金刚经里面如是表达过“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    对华人而言,这是唯一的一部“母语”圣典,省却了翻译可能带来的任何错译、浅译、无对等文字等种种困扰。

3.    六祖涅盘仅1302年,那时的语境和现在的语境,虽有变异,但还不至巨大;比如怀让禅师的“说似一物即不中”,其中的“中、中、中、不中、不中、不中”到现在为止都还是河南人的口头禅;在经里面能看到“活”的古语非常亲切。

4.    对六祖的“神化”度相对较弱,这样正是世尊想展示给我们的最精髓的真理:“我能做到的,你们都能做到!”;但在佛教2500多年的传播过程中,面对一神教的竞争,佛弟子也自然不自然的“神话”了我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让祂离我们越来越“远”;下图是世尊的真身像,及六祖的真身像;六祖的真身像几乎没有质疑者,尽管六祖真身并没有明显的32大人相,只因其真身至今仍然供奉在韶关南华寺。但大英博物馆所存的世尊的真身像,却有很多质疑,只因为看上去太过“普通”了。

 

 

5.    坛经能让众多佛子升起“明心见性”的信心;六祖生在边方,艰辛贫乏,语音不正,大字不识,身材矮小的“獦獠身”,却成就了禅宗一花开五叶的宗主地位,这样的示范是非常励志的。

6.    坛经,这是一位有衣钵传承,举世公认的开悟者最直接的心路历程的描述,因而有着非常直接的借鉴价值。

末学理解的“不立语言文字”

众生很容易迷失在文字里,卡死在观念里;因为人类的文明主要仰赖文字而传播,语言文字是比喻、是说明而不是“真如自性”本身;比如人类科学家已经证明了“黑洞”的存在,但对于黑洞内的物质形态,却全然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让你去描述“黑洞”内部的物质形态,你只要描述,你能调用的一定是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的所有的知识和概念(亦即“法尘”),用这些概念和知识去描述一个完全未知的事物的时候,只要你描述马上就是错,亦即所谓的“动念即乖”,你说是气体肯定错,说固体肯定也错,说虚空肯定也不对;勉强地说“非气体、非固体、非虚空”等于没说。黑洞尚且是色法,就因为人类的无知而无法描述,更何况已经超越了三界的“真如自性”。

“动念即乖”是针对凡夫而言,在凡夫没有证悟之前,无论用你脑海里的哪个概念来描述“真如自性”,哪怕只是想象,即刻就落入“尘见”;“尘见”这里指把无限化为有限,把无形化为有形,把空化为有;进而把“真如自性”等同于某个概念,某个人,某个物体的知见(抱歉末学才疏学浅,没有找到专业的佛教词汇);比如提到佛,众生马上想到的就是2500年前已经涅盘的释迦牟尼佛,不仅有形象而且有生灭;即便上等根器者会想到佛就是人人具足的“真如自性”,但只要一“想”就会把“真如自性”想象成为一种“存在”,一种“物质形态”,一种“境界”等等,从而“知见立见”,再次落入“尘见”。

但对于已经证悟的圣人而言,他们是“句句不离自性”的,因为他们清楚这“句句文字”只是比喻,而不是“真如自性”本身,他们的言行已经不再被文字所障碍和系缚,出入都不再“染着”;因而圣人不为文字转,但凡夫却无法摆脱文字的系缚。“尘见”的核心过失就是心外求法,因为”法尘“是生灭的。

末学认知的“时间”与“空间”

“时间”与“空间”是三界内众生的体验,同样虚幻不实;但无始劫以来众生就生活在时空之中,以至于太习惯于时空的感受,因而时时刻刻都会以自己的经验去解读时空。当我们读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在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存在着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哪里;这个想象导致我们的用功常常停留在相上,而不是在我们心性上用功夫;其过失同样也是一个,亦即“心外求法”。

如果我们要做佛,第一步是把我们的心性调节的和佛接近,在佛的世界里没有时间、空间、意识分别、语言文字、及色身的系缚;真如自性本无来去、增减、生灭;懂得了这个道理自然就可理解“天堂只在目前”

末学理解的坛经中关于“开悟”的描述

能解禅宗公案是否就算“开悟”?对照六祖法宝坛经来看似乎看不出否定的理由,因为禅宗对开悟本来就没有明确的定义或者标准,基本上就是祖师通过几句机锋来确认比如:

怀让禅师:“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永嘉玄觉禅师:“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

但是否有一些公共的条件被忽略了?所谓公共条件就是学佛人在哪个年代(唐朝)人人都具备的条件,如果是公共条件当然就无需再列了,比如信力、愿力、行力;在唐朝一件袈裟、一只钵是可以完全表信的,而在现在几乎无法表信,摩纳袈裟,水晶宝钵均可网购,如何表信?适合古人的勘验方法是否仍然适合现代人,值得商讨。在古代,祖师勘验+祖师满意的机锋对答=开悟;在现代即使采用相同标准,但谁是有衣钵的祖师却成了问题。自称开悟自立门派的人比比皆是;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悟者是自知的,弟子以为悟者以不言悟为上乘;余者以永不言悟为最上乘。

末学关于证悟的路径理解:

证悟的路径,若须以三个字来总结,当为“无染着”;若以二个字来总结,当为“无念”;若以一个字来总结,当为“空”;

何名“无染着”?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出不染相,入不着空;亦无出入,亦无内外,假名“无染着”。

何名“无念”?无念者,如镜鉴像,来去无滞;如灯显物,纤洪尽显;假名“无念”。

何名为“空”?无“无念”,亦无“无染着”,假名为“空”

 

末学对“不二”的理解

众生迷失在文字中,我们就很容易犯“割裂”佛法的错误,比如将“真心”和“妄心”相对立,将“真如自性”的“有”与“空”相对立,用八个识去分别研究佛法等等;当我们用这个视角去看佛法,三藏十二部是根本无法贯通而且相互矛盾的。佛法非二非一,“说似一物即不中”;如果我们非要把真如自性说成一个东西,同样是“尘见“,过失必然就是”心外求法“。

 

末学理解开悟的次第: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但这个次第末学体悟的非常浅薄。

 

祇颂正法永驻,普化十方!

恳请诸方大德指正

圣智居士顶礼!

20151013日上海
上一篇:“众生”是检验大乘修行的唯一标准
下一篇:现今社会贫富与欲望的现象
许愿祈福
线上寺庙进来许个愿吧
辅导答疑
通过QQ咨询佛教的问题
周一至周五10:00至17:00
自我评测
在生命的旅途上,只有先认识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让他们勇敢地去破解生活提出的难题,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展现最好的自己。 通过各种评测试题分析、认识、了解自我,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扬长避短,以快速提升。[开始评测]
心得分享
查看详情
佛乐美图
查看详情
活动查询
查看详情
自我测评
查看详情
关于我们
查看详情